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遲福林(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作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通過結構轉型充分釋放14億多人潛在的增長動力和發展活力,以結構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結構轉型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以結構性改革釋放轉型新動力
經濟轉型的本質,是通過結構調整和制度變革,實現結構再平衡和結構升級。結構轉型既是發展問題,也是改革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結構轉型。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具有自身的突出特點。一方面,我國14億多人口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另一方面,全球經濟格局變化深刻影響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外部環境。未來10年左右,我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科技結構、城鄉結構、貿易結構都至少有10個至15個百分點的升級空間,蘊藏著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力。以消費結構為例,預計到2025年,服務型消費占比有望從2021年的44.2%提升到50%左右,帶來10萬億元左右的新增消費市場,形成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新發展階段,要穩步推進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升級,以結構轉型贏得高質量發展的主動。
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有巨大空間,同時面臨的問題非常復雜、任務也非常艱巨。這既有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結構性失衡,也有體制性摩擦帶來的結構性失衡。解決結構性矛盾與問題,既需要結構性政策調整,更需要結構性改革的突破;既要以穩定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推進結構性政策調整,推動形成更具彈性的經濟轉型政策和社會發展政策,也要推進與結構轉型相適應的結構性改革。
從當前情況看,推進結構轉型,需要不斷破解政策與體制、體制與體制、短期與中長期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需要不斷化解需求與供給、工業與服務業、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等結構性問題。從實踐看,結構轉型需要穩定并增強發展預期、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些都直接依賴于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從結構轉型的具體任務來看,適應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趨勢,要以服務領域為重點,著力打破市場壟斷和行政壟斷,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并實現消費與供給的良性循環;適應科技結構升級趨勢,要深化科教體制、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企業投入基礎研發的體制機制,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釋放科技創新潛力;適應城鄉結構轉型趨勢,要推進公共資源與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體制改革,加快完善城鄉基礎設施;等等。
14億多人口大國的結構轉型,既是中國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大利好。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國內國際的雙重意義,在推動自身轉型發展的同時,也將促進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增長,為全球經濟轉型發展和治理變革注入新活力,促進形成更加穩定、多元、平衡、包容的世界經濟格局。
以高水平開放推動結構轉型
我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未來幾年,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既有結構轉型的巨大潛力與空間,也面臨著外部環境變化的重大挑戰。促進高水平開放與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密切相關。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我們必須把高水平開放與結構轉型結合起來,以高水平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穩定經濟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既取決于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能源結構等方面的調整優化,又取決于結構轉型與國際市場的融合程度。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我國結構轉型趨勢相適應的中長期發展戰略,需要高水平開放與高質量發展的相互促進、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相互融合。為此,要把高水平開放與結構轉型結合起來,協同推動高水平開放與強大國內市場建設。例如,以開放創新破解“卡脖子”難題,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突破;以適度擴大優質商品與服務進口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等等。
要以高水平開放拓展要素配置空間,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升級,將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帶來更大促進作用。一是以主動開放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推動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良性互動。二是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打破服務業領域的市場壟斷與行政壟斷,推進服務業領域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三是強化服務貿易自由便利的制度安排。加快制定并實行全國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減少制約要素流動的“邊境上”和“邊境后”壁壘;以海南自由貿易港等為依托,著力打造服務貿易開放新高地。四是以制度型開放推進制度性變革。例如,要加快深化服務領域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流動型開放,突出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建設,在對接國際經貿規則中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我國推動高水平開放,不僅為推進雙邊、區域、多邊自由貿易進程提供了重要動力,也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影響力和制度性話語權。未來,要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一是務實推進RCEP進程。2021年,我國與RCEP其他成員國貿易額同比增長18.1%,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0.9%。未來幾年,以RCEP為抓手,與其他成員國合力建設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是我國推動高水平開放的重中之重。二是以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為重點積極參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要積極推動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加快構建我國數字貿易規則方案,制定數字貿易規則設計工作計劃、實現路徑和時間表,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推動各規則模塊有序構建。三是在廣泛協商、凝聚共識基礎上改革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