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賀立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四川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趙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在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時代新征程之際,為何首次提出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如何認識財富積累的含義與本質?怎樣規范財富積累機制?這是一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財富積累要兼顧公平與效率
財富不僅直接構成民生福祉的物質基礎,還以要素、資本、資產形態不斷投入社會再生產從而成為收入的源泉。收入累計形成財富,財富分配又會影響收入分配。共同富裕形式上是收入分配狀態,本質上是財富占有關系。馬克思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對要素、資本、資產等可增殖性財富的占有與分配的格局,影響著收入分配乃至貧富差距的秩序和結果。
財富積累機制事關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通常表現為國民收入增加及其分配差距的縮小,但最終取決于國民財富的增長及其分配格局的優化。國民財富的增長及其分配格局演變不是一次性財富創造和分配的結果,而是財富再增值與貧富不斷分化的時間累積過程。其一,財富積累的效率與秩序關乎國民福祉升降、貧富差距擴減,乃至階層固化或流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財富增長以人民貧困為代價,資本積累的一極是資本家的財富積累,另一極是無產階級的貧困積累,而社會主義社會使每一個成員都有機會參加財富的生產、分配和管理,在生產力增長中實現所有人的富裕。其二,國民財富的增長績效與分配格局,與財富初始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有關,但也受制于財富增值運行的規則、秩序與機制。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乃至兩極分化,往往源自不同階層、群體在財富占有上的起點分化,以及財富積累時間經歷中出現的馬太效應。
形成促進公平、體現效率的財富積累體制機制,實現人民對發展成果的共創共享,是中國式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的價值遵循和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決不能允許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決不能在富的人和窮的人之間出現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共享發展成果、管控兩極分化,亟須構建促進公平、體現效率的財富積累機制。財富積累公平是起點公平、機會公平、結果公平的統一,財富積累效率體現為財富增長的規模、效益與可持續性。實現公平、有效的財富積累,在家庭層面,要以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為前提;在社會層面,應鼓勵生產性勞動,拓展基于投資而非投機的財產性收入渠道;在制度與體制層面,國民財富創造和分配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和規則,同時離不開必要的法治規范和政府調節;在機制和政策層面,須形成企業家生產性努力和分配性努力的均衡治理,實現生產性與分配性激勵政策相容。
從再生產理解財富積累邏輯
財富積累的本質是物質資料社會再生產。馬克思指出,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分配和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第一,財富積累以財富的物質生產和價值實現為基礎。勤勞方能致富,生產性勞動和實體經濟發展是國民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交換實現價值,商品貨幣交換關系到“商品的驚險的跳躍”與財富“有用性”的實現。第二,財富積累以消費與人的富裕為指引和目的。商品能否出售取決于使用價值是否為社會需要,財富再生產歸根結底是“社會個人的富裕發展”。第三,財富積累以生產條件和消費資料的分配為前提和動能。只有理順生產分配關系,建立協調互促的生產分配制度,才能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實現包容性增長、國民財富持續累積和公平分享。
由社會再生產規律支配的財富積累的成效在微觀上取決于企業等市場主體的財富創造,宏觀上依存于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從微觀根基看,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資本作為“重新結出果實”的財富,其積累過程即財富積累過程。從宏觀運行看,只有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方能避免生產過剩和財富浪費,只有推動供給與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才能實現財富持續擴增。一國財富的積累首先表現為財富量的增長與質的提升,但最終反映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創造、民生福祉的提升。
社會財富積累從根本上受制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一方面,財富生產和積累是分工、技術進步與社會生產力提升的結果。斯密用分工解釋國民財富增長,馬克思將分工視為財富生產“主要動力”。分工和大工業推動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進一步為社會財富積累開辟了更廣闊空間。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并“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另一方面,財富積累和分配受生產關系的制約。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等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經濟運行的交易、合作、競爭規則,決定財富積累性質,影響財富分配格局,形成對國民財富積累鏈條上各種利益主體的激勵與約束。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但造成財富積累和貧困積累的兩極化?!?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凱蒂從政治經濟的制度結構乃至技術層面闡釋了財富不平等成因。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社會主義財富積累的性質、方向,保證了財富積累的效率和公平。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先把“蛋糕”做大,再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
持續縮小財富差距
開啟新時代新征程,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必須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鼓勵實體性、創新性的生產資料和要素的有序積累,抑制投機性、虛擬性的金融資產和資本的無序擴張,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保持財富積累結構均衡,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第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形成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讓財富源泉充分涌流、發展成果充分共享的制度體系。一是夯實財富生產的制度根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保護各類資本平等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制度動能,鼓勵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二是完善財富分配的制度框架。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使人人都有勤奮勞動實現發展的機會,健全三次分配制度安排,確立財富積累、分配與代際傳承的法治框架。三是暢通財富實現的市場循環。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發揮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加速財富積累實現。四是處理好財富積累和消費的關系。重視積累與消費的匹配與均衡,構建更好滿足社會生產積累和人民消費兩方面需要的體制機制,實現財富積累與消費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良性互動和持續擴增。
第二,堅持發展與規范并重,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優化財富分配格局,落實起點公平、機會公平、結果公平,不斷健全財富積累體制機制。其一,完善居民財富積累機制。強化就業優先,暢通低收入群體向中高收入群體的攀升通道。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險制度,拓展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促進居民家庭財富配置優化。其二,規范資本財富積累機制。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既發揮資本在財富創造中的積極作用,又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其三,矯正扭曲性造富機制,打擊非法性財富轉移行為。依法健全對高收入高凈值群體特別是“隱形富豪”的稅收稽查機制,打擊非法的財富轉移或財產隱匿行為。其四,構建財富積累的分化管控與鴻溝消弭機制。激發地方發展動能,用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的“先富帶后富”機制,消除財富創造和積累的區域、城鄉和群體鴻溝。
第三,不斷健全財富積累的宏觀治理機制。確立促進公平、體現效率的財富積累導向,用好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加強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協調配合,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和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國民財富的持續積累與充分共享,推進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從宏觀治理和法治規范視角,審視收入流量、財富存量及其代際傳遞的互動轉換邏輯,確保財富積累機制的規范性和公平性,通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協同發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快形成“橄欖型”的社會財富分布格局。
?。ū疚南祰疑缈苹鹨话沩椖俊帮L險沖擊視角下的規模性返貧的預警、阻斷與長效治理研究”(21BJL06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