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蔡益群(東莞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引領,首次將“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為獨立部分,對國家安全作了系統闡述,體現了黨治國理政總體布局的新拓展。這要求我們從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完善新時代社會治理體系,提升新時代社會治理效能。
維護人民安全是創新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宗旨。國家安全工作歸根結底是保障人民利益,為群眾安居樂業提供堅強保障。社會治理一頭連著社會穩定,一頭連著國家安全,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是維護基層人民安全的基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營造人民安全的深厚認同基礎。加強創新社會治理,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鑄就人民安全的堅實組織基礎。
維護政治安全是創新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根本。政治安全涉及國家主權、政權、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穩固,是一切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權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是維護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維護政治穩定,是政治安全的內在要求和基礎支撐?;鶎邮巧鐣卫硐到y的基礎部分,黨建扮演著龍頭角色。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要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充分發揮自治、法治、德治、共治作用,有效激發基層社會治理的動力和活力,為政治安全提供強大力量支持。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要強化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統籌基層組織、經濟組織、志愿者等各方力量,組織群眾、發動群眾,守望相助、共克時艱。
維護經濟安全是創新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基礎。經濟安全的核心要義,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提高國家的經濟整體實力、競爭力和抵御內外各種沖擊和威脅的能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發揮政府的保障性職能,做好低保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擴大兜底性政策的力度和覆蓋面,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確保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形成穩定的社會心理基礎。要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
維護文化安全是創新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關鍵。文化安全同軍事安全、科技安全、社會安全共同成為維護總體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社會制度、國家政權得以建立和維護的重要基礎。維護文化安全就是要保障民族精神、價值觀念和信仰追求的延續和發展。維護文化安全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有機結合與良性互動,充分發揮文化的社會治理功能,不斷創新文化治理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治理,正確處理公共文化公益性與市場化的關系,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文化治理制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加強網絡內容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堅定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維護社會穩定是創新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重點。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進入新階段,社會穩定顯現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要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就要在實踐中堅持社會治理的基本遵循。要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完善對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使群眾由衷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要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發動全社會一起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21YJA8100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