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娟(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
教育是民生大事,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幼小銜接”又一次成為人們聚焦的熱點話題之一。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是各方通力合作,幫助兒童做好充分準備,并順利適應小學生活的過程,其中包括了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和小學入學適應教育兩方面內容。幼小銜接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從2012年教育部開展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開始,分別于2016年、2019年、2022年以“幼小協同 科學銜接”“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幼小銜接,我們在行動”為主題向社會公眾宣傳學前教育。我國的幼小銜接教育已有三十多年發展歷程,1989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中就強調“幼兒園和小學應密切聯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其中規范了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和小學入學適應教育的銜接要點及工作重難點,要求建立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長效機制,堅持兒童為本的基本原則。在我國教育開始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的背景下,基于對“兒童為本”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審視和思考幼小銜接。
堅持兒童為本,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連續性規律。雖然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兒童的年齡只差了幾個月,卻有著相當大的變化,兒童不僅面臨著角色身份、作息制度、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規則要求、人際關系等的變化,還面臨著成年人悄然升高的學業期望和前所未有的考試壓力。環境雖然變化,但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征不可能在跨越學段的那一刻突然轉變,這決定了兒童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必然存在前后兩個學段年齡心理特征并存,融合交叉,逐漸轉變的過渡期。因此,為了幫助兒童順利完成幼小銜接,我們必須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切不可搶跑式超前學習,短時間大量灌輸小學知識,機械訓練,過早消耗盡兒童的學習興趣。
實際上,從人的持續發展的一生來看,幼小銜接應該是一個跨越相當時長的連續過程。從幼兒園的角度來看,幼小銜接工作應該貫穿于幼兒在園三年的全過程,而非僅僅著眼于幼兒園大班甚至大班最后一個學期,在此過程中,幼兒園應參照小學學段的教育內容及特點,采取適宜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協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在幼兒的一日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注重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在幼兒積累有效經驗過程中的價值,逐步實現入學準備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要求。從小學的角度來看,教師要尊重小學低段兒童的學習特點,預先評估兒童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發展水平,合理設計小學低段課程,創設與幼兒園相銜接的班級環境,適度調整作息安排,提供一定數量的圖畫書、玩具和操作材料,在學段銜接過程中注重游戲化、生活化、活動化的學習設計,幫助兒童逐步適應從游戲活動為主向課堂教學為主的轉變。
堅持兒童為本,著眼兒童所需關鍵素質的均衡發展。即將步入新階段的兒童對未知的小學生活感到莫名擔憂,這些擔憂并不僅僅針對學習任務本身,他們還在意上小學之后能否結交到新的朋友、小學老師的態度、新學校的紀律等方面的內容。因此,切不可只著眼于知識技能的銜接而忽視情感態度的培養。研究證明,在情感和態度上準備得越充分的兒童,在學校越少出現行為問題,他們具備更強的學習動機,也更容易在短期和長期的學業上獲得成功。穩健的心理起點,積極樂觀自信的情感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是兒童獲得正向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掌控感的重要基石,很難想象一個在成人幫助下做了各種知識技能上的入學準備,卻缺乏對小學生活歸屬感和掌控感的兒童,能夠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生活的過渡。
堅持兒童為本,正視兒童在幼小銜接中的主體地位。兒童固然幼小,但他們是積極的行動者,是自身價值感的締造者。長久以來,“幼小銜接”的話語權雖被成人所掌控,但兒童并非完全的被支配者,他們有權就與自己相關的事件發表看法,他們的意見理應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事實上,親自走過幼小銜接這段路的兒童才是幼小銜接真正的主體,成人所做的一切均是圍繞兒童是否能夠獲得幸福和發展這一根本目的來展開的,兒童的經驗和感受、困擾和顧慮都會直接影響幼小銜接的質量?!坝變簣@老師講的東西太簡單了,我想學一點更難的內容,數數、認字之類的?!庇變簣@小朋友如是說。他們會流露出對新知識的渴望,也會發出“小學里陌生的大孩子是否會欺負我”的擔憂。因此,對于這些幼小銜接的親身經歷者,我們要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兒童更多的話語權。
堅持兒童為本,構建科學有效銜接的教育生態。兒童并非獨立存在的個體,他們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中,這個系統中各個核心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幼小銜接的質量,這些核心要素包含了兒童自身、家庭、幼兒園和小學等。
做好幼小銜接,需要幼兒園、小學的雙向奔赴,也需要家長、社會共同努力。一方面,作為兒童成長的第一責任人,家長要不斷加深對兒童身心特點和學習特點的了解,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塑造理性的教育心態,控制過度越位干預的沖動,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著眼于兒童的長久發展,協助兒童書寫健康美好的童年生活;另一方面,幼兒園和小學要堅持雙向銜接的基本原則。從幼兒園小班開始,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幼兒逐步具備健康的體魄、積極的態度、良好的習慣等基本素質。同時,即將升入小學的大班幼兒處于幼小銜接的關鍵階段,幼兒園應根據其特殊需要,圍繞社會交往、規則意識、專注堅持、自我調控等進入小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實施有針對性的入學準備教育。小學應樹立向下銜接的意識,轉變單純要求兒童被動適應小學模式的觀念和做法,主動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及特點,采用“繪畫訪談法”等適合兒童的方式積極傾聽他們的內心需要,主動減緩銜接坡度,對小學低段的課程教學方式及管理方式加以適當調整,以包容的心態積極創設富有支持性的小學環境,最大限度消除入學兒童的陌生感和不適感,協助兒童以積極愉快的情緒投入到小學生活中去。
優質的幼小銜接會對兒童的后續發展產生積極且持續的影響,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舉措,更是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堅持兒童為本的基本原則,正視兒童在幼小銜接教育生態中的主體地位,始終將兒童的身心特征、發展需求和長遠發展放在幼小銜接工作的核心位置,家庭、幼兒園、小學、社會、政策制定者等利益相關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角色轉換。
【本文系山東省學前教育研究一般課題《幼兒園生成課程的優化及實施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22XQJY061?!?/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