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李彬)3月26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時代中國開放經濟安全”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京師學堂順利召開。會議由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工商管理學院、政府管理學院、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金磚國家合作研究中心以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國家經濟安全中心合作舉辦,與會人員包括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中國貿促會國際合作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以及光明網、《國際安全研究》、《國家安全研究》、央視西語頻道等相關單位的多位專家學者。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助理汪明、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張燕為開幕式致辭。汪明表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面對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的問題,統籌發展和安全是新時代中國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的一條基本經驗。此次研討會邀請來自全國的頂尖專家,圍繞新時代中國開放經濟安全展開深入研討,是對這一領域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現,也反應了各界同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學術擔當,有助于增進認識,凝聚共識,為加強經濟安全合作與我國經濟安全的形勢研判、能力建設、風險應對提供真知灼見和科學建議。張燕向研討會介紹了習近平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的工作內容和研究方向,并表示研討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學術交流和成果分享的平臺,期待此次研討會能夠產出高質量的成果,為我國開放經濟安全的研究和決策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開放經濟安全問題是我國現階段需重點關注的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問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經濟安全的內涵外延都有新的擴充,這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安全、國際關系等諸多領域的交叉議題,單一學科研究視角不足以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復雜問題。專家學者從各自研究專長的視角切入,跨學科跨領域深入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裴長洪進行題為“統籌對外開放與經濟安全的歷史經驗與未來思考”的主旨發言。裴長洪指出,在建國初期中國經濟建設就確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針。他認為,對立自主與對外開放要結合起來,并總結出三條歷史經驗。第一是探索出一條漸進式開放的途徑和發展規律;第二利用外資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為主,嚴格控股外債規模;第三發展對外貿易,既發揮外資企業的作用,更重視激發本國內在動力。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之下,裴長洪提出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應關注五個方面:第一,初級產品供給保障;第二,產業鏈的韌性和可靠性;第三,明確擴大金融開放是要服務于國內實體經濟;第四,服務業開放要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五,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確立適配的規則規制和管理標準。
主題演講階段,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其仔、復旦大學國際經濟與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河、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辦公室副主任董春嶺、國際關系學院經濟金融學院院長羌建新分別發言,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蔡宏波主持該環節。
張其仔研究員作題為“美供應鏈霸凌及其應對”的主題演講,深刻分析了美國供應鏈霸凌戰略的表現及其原因,并指出了中國在實踐中的應對策略。他認為,美國從控制產業鏈運營和發展關鍵技術節點、構建所謂的“友好國家網絡”,以及促進創新要素和產業鏈的脫鉤等三個方面實施供應鏈霸凌。對此,應對供應鏈產業鏈風險,中國目前實踐的重心應為產業鏈供應鏈的區域布局政策、產業組織政策和技術創新政策。
黃河教授作題為“中美戰略競爭下的安全態勢和走向”的主題演講,站在美國的角度分析美國的戰略意圖,并從“結構性權力”的角度出發,闡明了美國控制世界的方式。
董春嶺副研究員作題為“以總體國家安全觀應對世界百年變局”的主題演講。他認為,當前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世界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這三變中最重要的一個核心。他從五個角度來闡釋百年的含義,一是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以來五百年,二是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秩序確立以來四百年,三是工業革命以來三百年,四是美國崛起以來二百年,五是中國共產黨誕生至今百年。隨后,董春嶺從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的道路出發,基于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梳理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本身的演變路徑和相關要點
羌建新作題為“百年變局下國際貨幣體系演進”的主題演講,從百年變局下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表現,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演進的階段性動向以及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演進未來走向的思考三個方面對國際貨幣體系做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應對“百年變局”意義下的國際貨幣體系演進,要從三個方面出發:一是保持戰略定力,二是堅持穩中求進,三是堅持底線思維。
3月26日下午,研討會進行圓桌會議。在圓桌討論第一階段,《國際安全研究》主編譚秀英研究員就期刊定位、選題偏好以及文章要求三個方面同與會者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徐秀軍作“制度性開放與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報告,指出高水平開放首先是更高層次的開放,從過去商品要素為主的開放,進入到制度型層次的開放。徐秀軍認為,從實踐層面推進制度開放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制度發展本身和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二是低標準的規則要對接國際的高標準的規則;三是擴大開放制度的適用范圍;四是根據制度開放的反應及時調整。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國家經濟安全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婧作題為“美國制裁跨國公司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以及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啟示”報告,討論針對跨國公司的制裁問題。李婧指出,跨國公司已經不只是一個經濟體,它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殊的集合體,已經成為公共外交的一個主體,是全球治理一個很重要的組織者。對跨國公司制裁的后果,無論是成本端,收入端還是技術端,特別是技術端的制裁,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對于跨國公司母國來講,會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影響商業及產業升級和創新,影響母國的國際關系和國際形象。對全球來講制裁有超級的破壞性,破壞了全球經濟穩定和產業鏈的安全,甚至造成人道主義危機。
第一階段討論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國家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宇彪主持。中國貿促會國際合作部國際組織三處副處長蔣哲人分享了觀點并作討論。
在圓桌討論第二場階段,國際關系學院經濟金融學院曾燕萍副教授主持會議,中國國際電視臺西班牙語頻道編輯萬戴博士參與討論。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建偉作題為“關管礦產安全與大國戰略競爭”的報告,指出關鍵礦產再次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焦點,主要大國不斷增加對關鍵礦產的關注力度,頒布大量的相關法律、政策來強調關鍵礦產的重要性,保障礦產供應的安全,在礦產問題上呈現出政治化、安全化、武器化的態勢。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黃基鑫副教授圍繞“邊疆發展如何促進經濟開放”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鐘超作題為“跨國并購與數字化發展的不平等”的報告。他指出,跨國并購跟數字化發展是目前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一個重要趨勢,但同時也會帶來城市間數字化發展不平等,行業間發展不平衡以及壟斷和資源配置的問題,需要從合作與規范,基礎設施和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監督管理等幾個方面發力,規促進企業與企業之間,政府跟企業之間更加平等和可持續的發展。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全球面臨失序紊亂的風險挑戰,突發的公共衛生危機沖擊,加之世界經濟衰退與滯脹風險空前增大,讓中國在加大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必須應對諸多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新時代中國經濟安全的題中之意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將有助于廓清對開放條件下國家經濟安全基本問題的認識,也有利于圍繞這一領域的更多理論和現實問題展開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