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雪竹(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把調查研究貫穿于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充分發揮其科學決策功能,其關鍵點在于解決好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問題。這既有賴于各級領導干部堅強的黨性修養、卓越的執政本領、優良的工作作風,又靠制度化作為治本之策和必由之路。
調查研究的獨創民主邏輯:政策制定者主動走出門去,從事調查研究,整合困難群體利益訴求,有效避免政治參與模式可能導致的馬太效應
相較于政治參與而言,調查研究體現出一種逆向參與的邏輯。其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須主動走出門去,從事調查研究,尤其要多到最困難的群眾中去,多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聽群眾的逆耳言,是政策制定者從門內到門外的主動問需、問政、問計,強調的是領導干部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的群眾觀點、了解民眾訴求的責任和為民眾謀利益的擔當。這一邏輯的生成有賴于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性質,正是中國共產黨整體與黨員個體的先進性、其所秉持的宗旨以及其所認定的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主體力量的唯物史觀,使得調查研究得以被創造并長期運用于實踐。
調查研究在黨和國家治國理政過程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很多決策過程中,那些最困難的人群可能沒有直接政治參與行為,但通過調查研究,他們的意見、他們的利益訴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整合了進來。通過調查研究,偏遠山區孩子的基礎教育設施問題、營養午餐問題等,就會進入決策者的視野,進而得到有效解決,有效避免了政治參與模式可能導致的馬太效應。
盡管從著眼點看,政治參與和調查研究這兩個模式各有側重。前者強調民眾的權利,要把民眾請進來;后者強調領導干部的責任和擔當,要求決策者走出去。但是從價值主張看,二者在聽取民意、吸取民智等方面相互契合又相互補充。一方面,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可為提高政治參與的質量和有效性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政治參與的健康發展可為調查研究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內在驅動力。因此,二者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邏輯關系,并不矛盾且相得益彰。
在當代中國,既要拓寬民眾走進決策過程的通道,也要做好決策者的走出去工作,尤其是要深入到真正的底層群體、困難群體中,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讓底層群體、困難群體對決策者產生更大的影響,努力形成一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完備的公共決策模式和良善的政治過程。用科學化的決策回應群眾的利益訴求,使群眾從不斷調整和完善的政策中受益,從而實現自身的發展與進步。調查研究作為頗具中國特色的治國理政的傳統法寶,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民主參與方式的一種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對全球治理的智力貢獻和方案貢獻。
調查研究蘊含的科學決策方法:解決問題是調研工作的初心所在,回歸問題導向是對于調研工作的正本清源
調查研究為決策提供了價值依循,設定了價值目標;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也成為調查研究的內在要求和外部呈現。作為貫穿決策全過程的必備環節,調查研究是防治決策過程中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等錯誤的利器。
為防止為調研而調研,防止搞“出發一車子、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式的調研,防止扎堆調研、“被調研”、“欽差”式、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點水式調研等調研功能變異的情況,調研工作需從形式和方法上去蕪存菁,破除形式主義假調研,回歸問題導向真調研。這就需要厘清問題、問題意識、問題導向三個范疇所構成的邏輯鏈條,以問題為邏輯起點,增強問題意識,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
第一個范疇是問題。對一個時代而言,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是事物內在矛盾運動的外在呈現,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緊緊圍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直奔問題去,實行問題大梳理、難題大排查,著力打通貫徹執行中的堵點淤點難點。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開頭前要把目標問題想清楚。如果脫離中心工作,遠離決策需要,其調研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開頭的“破題”決定了做事的方向與境界,問題的邏輯高度和深度決定了認識的高度與深度。
第二個范疇是問題意識。問題意識簡單說就是如何看待一個問題。直面問題,說來容易做來難。如果意志消沉、不思進取,就很難去主動發現問題,遇到問題也會視而不見,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國內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各種風險挑戰、困難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迫切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直面問題、問題意識是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礎,問題意識強不強決定了我們對工作、對實踐的態度,決定了調查研究工作的成效。
第三個范疇是問題導向。解決問題,當然不能停留于“意識”層面,要付諸行動。問題導向中的“導向”,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目標,即導向主體引導客體向著關注問題、正視問題、重視問題并予以解決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調研工作不能只是沿著提前踩好點、基層安排演練的路線走,或是依據自己預設的結論展開,而是要沿著問題的發現、正視、解決的路徑開展。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聽真話、察實情,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問題、問題意識、問題導向,放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清晰的邏輯鏈條。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對于問題的反映和態度形成了問題意識,而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問題導向,則是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反過來,在調研工作中堅持問題導向,則會強化問題意識,有助于更好地認識和解決問題。
我們黨堅決反對盲目地為了調研而調研,反對形式主義的假調研,就是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只有以重大現實問題為導向,將抓住關鍵問題作為調研的邏輯起點,將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作為調研的最終目的,我們才能有正確的調查,才能真正獲得發言權和決策權。由此可見,解決問題是調研工作的初心所在,回歸問題導向是對于調研工作的正本清源。是否能夠將堅持問題導向貫穿調研始終,是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大問題。
調查研究的情境理性:沒有大量現場感性認識的積累,理性認識難以實現飛躍
領導干部必須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邁開步子,走出院子,去車間碼頭,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調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來越發達,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領導干部親力親為的調查研究。因為直接與基層干部群眾接觸,面對面地了解情況和商討問題,對領導干部在認識上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和間接聽匯報、看材料是不同的?!备行哉J識才是研究問題的起點,沒有大量現場感性認識的積累,理性認識難以實現飛躍。
無論是改革開放之初履新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對于農村窮、農民苦的震驚,還是三伏天南方某市交通局長親身體驗“蒸籠公交”后宣布一年內換掉所有非空調車的毅然承諾,都印證了親力親為搞調研的不可替代性。這種不可替代是由人類理性的生成機制決定的。哲學研究揭示,人類的理性不是抽象的、獨立于環境的理性,而是一種依賴于特定情境的、嵌入到情境里的理性。在深入情境的過程中,領導干部才更能產生對于群眾的共情式理解。
可以說,缺乏情境體驗、缺乏親力親為的調研、缺乏對于群眾的共情式理解,是一些決策中民生褪色的根源。同時,正確的決策離不開調查研究,正確的貫徹落實同樣也離不開調查研究。正所謂“調查研究隔層紙,政策執行隔座山”。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也要求將領導干部親力親為搞調研作為決策前必不可少的一環?!邦I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狈駝t單靠案頭的材料和走馬觀花掌握的情況,必然會在紛繁復雜的現實面前陷入盲目施策或無計可施的窘境。
親力親為搞調研指涉的不僅是工作作風問題,更牽扯到決策思維。政策是否失準,與敢不敢深入情境密切相關。整日走不出文山會海,遠離一線體驗,造成的將是感知能力的退化和決策依據的缺乏。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就是要努力在提高調查研究對象的廣泛性上下功夫,多到分管領域的基層一線去,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體察實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盡力掌握調研活動的主動權,防止調查研究走過場;在提高調查研究內容的針對性上下功夫,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論事甚至本末倒置,要營造環境、創造條件,鼓勵基層干部群眾講真話、講實話、講心里話;在提高調查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上下功夫,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系;在提高調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堅持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想出來的點子、舉措、方案切實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有較強操作性,做到出實招,見實效,不斷提高調查研究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從各地開展調查研究的實際情況看,有調查不夠的問題,也有研究不夠的問題,而后一個問題可能更突出。有的同志下去,只調查不研究,裝了一兜子材料,回來匯報一下寫個報告就了事;有的領導干部連調研匯報也不聽,調查材料也不看。這種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提出的對策建議不解決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是事倍功半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調查結束后一定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把零散的認識系統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形成解決問題、促進工作的思路辦法和政策舉措,確保每個問題都有務實管用的破解之策,從而提高調查研究的有效性,使調研的過程真正成為我們了解情況的過程,推動工作的過程,聯系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和自我學習提高的過程。